近日,在国际权威机构柯睿卫安最新发布的2021年期刊引用报告(JCR)中,上海大学主办的《电化学能源评论》期刊》以高达28.905的影响因子取得三项第一。这一成绩是该新刊去年被《SCIE》(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收录后的首个影响因子,同时登顶该领域全球期刊,成为中国本土期刊。
上海大学学报俱乐部以创新学术期刊集约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出发点。目前编辑出版15种期刊(其中科学期刊9种,社会科学期刊6种)。是全国高校最大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机构,是集约化期刊群建设的排头兵。沿着集约化、信息化、专业化、国际化、数字化的发展路线图,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期刊社依托我校积累深厚或发展迅速的一批重点学科和交叉学科资源,通过采取差异化定位、学研资源整合与联动等措施,引导各期刊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学术成果出版传播方面进行“供给侧改革”,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形成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期刊。比如2018年,《电化学能源评论》(电化学能源评论,简称EER)发表不到半年就入选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发表两年半后被《SCIE》收录,今年的首次影响因子为28.905,在电化学领域的国际期刊中排名第一。
为提升中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尤其是加强电化学能源领域的研究工作,上海大学、IAOEES(国际电化学与能源科学院)和世界著名出版社Springer共同创办了国内第一本聚焦电化学能源的综合性英文期刊,《电化学能源评论》。《电化学能源评论》上海大学理学院名誉院长张九军教授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孙学良教授共同担任主编,旨在持续推动电化学能源前沿科技的国际交流,及时反映国内外电化学能源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机遇、挑战和发展方向。
《电化学能源评论》 64%的编委成员来自国外,他们将在把握稿件质量、组稿、期刊宣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电化学能源评论》为了成为世界一流、国内顶尖的学术期刊,自创刊以来,在文章内容、编校质量、宣传推广等方面不遗余力地精益求精,得到了出版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同时,在《电化学能源评论》搭建的高端国际学术传播交流平台上,出版高端学术期刊的聚合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电化学能源评论》国际合作伙伴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IAOEES)是由全球电化学和能源领域200多位顶尖科学家组成的团体。委员会成员包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兼终身名誉主席史丹利惠廷翰院士,以及万立君、陈钧、孙世刚、程慧明和刘忠范院士。这些顶尖专家的研究团队,以及其他国际高水平的合作团队,总共有几千人,都是《电化学能源评论》的潜在作者和审稿人。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M. 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右二)在加拿大举行的第四届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与技术大会(EEST 2018)上给《电化学能源评论》的期刊指导。
目前《电化学能源评论》已经走上了一条稳扎稳打的办刊之路。2020年8月被SCIE正式收录后,自成立以来发表的所有论文都可以在科学网上查询和引用;2021年6月,同时被EI和Scopus正式收录;2021年7月EER第一影响因子28.905,国内学术j排名第一
《电化学能源评论》正在迅速成为电化学能源行业一流科学家交流的国际学术平台。它融合了多门学科,与科研一线工作相结合,贯穿于新能源技术期刊的科研生产全链条,成为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巩固新能源技术发展的科学基石。同时,也助力上海大学成为“智能载体科学与工程”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大学。
《电化学能源评论》在主编的指导和带领下,逐步“做强做大”,做到“无人有我,人人有我”,调动全球电化学能源领域的学术资源,瞄准国际一流期刊的平台聚合效应;成为ESI工程学科分类中电化学行业的风向标,在Web of science统计的领域中有10篇高被引论文,占比超过10%,高于《纳微快报》(纳微信)和《细胞研究》(细胞研究)(均占1.5%左右)。发挥产学研联动优势,让重大产业成果转化倒逼理论研究下沉,从而助力上海大学在2021年跻身ESI工程学科全球千分之一强。
“十四五”期间,《电化学能源评论》将与14种中英文期刊一起,为上海大学“五五”发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上海大学媒体中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sbrx/15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