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300万人
研究生教育改革打出“组合拳”
中国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建国以来,培养了1000多万名博士和硕士。今年,研究生人数将达到300万。目前,这些数字背后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部分学校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缺乏高质量、个性化的培养;对紧缺人才培养和“卡脖子”的技术突破支持不足;部分导师指导能力不够,师德建设仍需加强。
这些问题的存在给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9月22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研究制定拟推进的“十大专项行动”,在学科建设、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等方面打出“组合拳”。旨在促进研究生教育的深层次和结构性变革。
推进学科专业调整 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
国家重大需求是研究生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点。这次《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动态调整的新机制。
学科建设改革行动被列入“十大专项行动”,即建立规范设置、动态调整的学科目录管理新机制,开展学科目录修订工作;提高专业学位培养的能力和规模;建立国家支持的学科和专业目录,完善国家急需学科和专业的引导机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蔡昌华介绍,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医学研究等相关学科和专业将纳入国家重点支持的学科和专业名单,在招生计划、人才引进、资金投入、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十大专项行动”还包括:着力推进重点领域一流学科培养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进一步支持和推动“双一流”大学建设,在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学科和方向上尽快取得突破;聚焦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组织高校、一流企业(所)“双一流”建设,统筹资源,超常规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为国家解决“瓶颈”技术难题、推动科技创新做出贡献。
此外,“十大专项行动”还明确提出,将支持一批与原始创新支撑相关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以及具有极高保护和传承价值的“绝学”和冷门学科;探索招生计划管理负面清单制度,对问题突出的培养单位进行必要限制;完善博士生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接博士生招生比例。
蔡昌华介绍,下一步将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生招生计划调整机制,加强基础研究,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基地,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于基础研究,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
破解“导学矛盾”:将建立师德失范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勇介绍,目前我国有46万名研究生导师。一些导师确实存在指导精力投入不足,指导方式方法不科学,质量把关不严,甚至部分导师存在师德失范的问题。近年来,此类问题引发的“导学矛盾”时有发生。
团队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工程
大勇表示,下一步,计划从多方面入手保证导师队伍的质量,包括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养体系;规范导师的指导行为。“导师不仅是学生的学术导师,更是人生导师。研究生不仅是学生,也是导师的伙伴。发布《意见》,建立依据法律法规认定和追究教师道德失范责任的机制。"
严把质量管理: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理念的重要使命。据悉,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已从2016年的约80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约110万人。“但目前国内只有两个千人注册研究生,美国超过9个,德国韩国大概5-7个。从这一点来看,我国研究生规模与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还有差距。”洪勇在发布会上说。
《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提出,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合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适度提前安排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
如何保障培养质量,《意见》强调,要严把入口关,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准选拔人才;严把过程关,抓好课程学习、考试、论文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落实全过程管理责任;严把出口关,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加强学风建设,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不能毕业,倒逼学生投身学术研究。要通过学位授权点评估、学位论文抽查等方式,加强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监督检查,将学位论文造假情况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教育部一直坚持对学术不端和学位‘注水’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露头就打。要坚决保证学位的含金量。”洪勇说。(记者孙庆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sbrx/15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