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7日,918纪念日的前一天,南阳下着小雨,天气寒冷。一位精力充沛的老人独自从北京回到南阳唐河县。这是她的家乡,70多年来很少有人来过。从小就随父亲方先生在开封、京、宁等地生活,吃尽了人间的苦。现在她回来了,78岁的她,带着对父亲的记忆和对母亲的眷恋,回到了唐河县娄婧镇方家寨。
方喜凤女士,原国家电力企业联合会处级干部,高级政工师,解放军复员军人,方老师的长女。她从小跟着父母生活上学,长大后参军,退伍后转到地方挖煤。这些年来她已经是个老人了。她的父亲方曾任黄埔军校教员、国立河南大学政治部副主任、法学院院长。李大钊的学生钟芳曾留学法国,回国后创办进步报刊,参加抗日战争。1948年6月,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方出任国立和合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主持学校行政和校务。开封之战,国立河南大学奉命迁至苏州复课。钟芳与3200多名师生员工同病相怜,筹钱借粮稳定大局。1949年苏州解放后,由中共中央苏州军事管理委员会接管。战后,国立何达大学获得新生,回到河南开封。
1968年10月19日,方被从南阳市唐河县镇方家寨遣返回国,不久病逝。钟芳生前由大队照顾,由他的侄孙、儿媳顾和顾的儿子方平昌照顾。据方平昌生前回忆,方临终前对守护他的顾和方平昌的遗言是:“我恨晚回老家!”。
2018年,唐河县城开发建设过程中,一台挖掘机意外在地下挖出一块石碑,取名“福贡赈灾碑”。这个“符号”就是当时的唐河县县长(1942-1945)兼唐河县地税管理所所长伏明信。这个碑文是他写的,也是他刻的。碑文称,这块石碑竖立于1943年7月,是为了纪念去年底至今年7月唐河的官员、部队和小康家庭的事迹,表现了抗日救亡、并肩救灾的民族主义精神。老师(方教育长安雅)就是其中之一。
据说1942年河南闹饥荒,有一次是春夏之交,突然刮起一阵干热的风,导致小麦歉收;一次是夏秋,长期干旱,秋天没有收成。其灾荒地区主要在河南的“徐、项、方、叶、吴、鲁、保五县”,以及南阳的唐河及其邻近区县。与此同时,灾难发生了,人们因饥荒而流离失所,无数人饿死。这一次功勋救灾可谓是“纤维泛滥,甘露泛滥”,解决了唐河人民的燃眉之急,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石碑上记录着:
“从冬令到现在,每读七个月,仓中粮食三万三千六百九十二石,加急振配一百四十六万九千一百七十元。公立粥厂有三十八家,最有名的家族办的粥厂有五十三家。五谷平,每站十一,粟一千四百三十六石;再保险自救,劝借粮食6658石,94万元。一千三百四十八人被收养为弃儿、老弱。公立教师提供膳食,并分发280石栽培谷物。”
当时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在占领信阳、武汉后,又派重兵在湖北随州、枣阳以及南阳的新野、唐河、桐柏进行扫荡,扩大侵略范围。1942年大旱时,当时驻守唐河的军队都慷慨解囊,给予救济。当时的唐河县县长伏明信将全国各地救灾捐款捐物的抗日将领和社会知名人士的名字刻在碑上作为纪念。碑文中提到的人名有:55军军长、98军军长、26师副师长曹玉衡、31军河南新罗师师长李子刚、中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许、方(号Anya)、国立河南大学法学院院长等。
九个?八。一个值得中华民族永远铭记的日子。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2019年9月17日,抗日将领、原国立河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方的长女方喜凤女士,在七十年后回到唐河县娄婧村,缅怀国耻,缅怀“九?八”;第二,记住并珍惜长眠在故土的父母。受到唐河县当地村干部和志愿者的热烈欢迎,并陪同方喜凤女士参观唐河县革命纪念馆,观看不知名的“福贡救灾碑”。
方西凤女士,此次回乡探亲,一方面纯粹是为了久别的故乡重游,走亲访友,同时也是为了寻访方镇将军遗迹,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在唐河革命纪念馆,方先生认真听取了讲解员的讲解,观看了图片和文字介绍,亲身见证了唐河红色革命斗争的历史,对唐河县建设如此高规格的革命纪念馆表示赞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sbrx/12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