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象到情感,如何从诗词中提炼出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刘祝君和任娅两位老师通过三篇古诗词《归园田居(其一)》、《诗经·采薇(节选)》、《江雪》,以群文阅读的方式,构建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来学习感知诗词中的诗意内涵。
背景阐述
诗歌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根据文本类型和特点,提炼出每类文本的精髓,针对性进行教学。相对于其他文类,诗歌在意象的营构、节奏的处理、韵律的生成、情感的表现、语言的凝练等方面均有其独特之处。例如,解读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诗眼“真意”,便需要将车马、菊花、暮云、飞鸟等意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
意象关系
文本的“意脉”是作者思想情感发展延续的过程,它串联着文本的情意使之连缀成文。福建师大文学院孙绍振教授认为,要想找寻“意脉”,需抓住思想情感在发展、转化过程中的关键点。对于意象丰富的诗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意象的组合方式来理清诗词的情感发展脉络,即诗词的“意脉”,走入意象群创构的意境,涵泳幽深内藏的情感。
学情分析
本堂课的教学对象为九年级学生,学生们对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具有一定了解,也有着较为丰富的古诗词储备,能够大概理解诗歌的情感。然而,古诗词与学生相隔千百年的时光距离,诗情丰富需要细读品味、诗境留白需要联想想象、诗意简短凝练需要文言功底,对学生而言是难度较大、隔阂较深的内容。而意象更是经诗人主观情感高度凝练而成的,学生很容易只停留于浅层的景物描写,较难读懂诗词的深层含义。
议题
探究诗歌意象的组合方式及作用。
文本组合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诗经·采薇(节选)》、《江雪》柳宗元
教学目标
1. 初读古诗,感知古诗的情感,梳理古诗中意象,整合意象的类型。
2. 研读古诗,掌握古诗中意象组合的方式,理解意象组合方式对古诗情感表达的作用。
3.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意象组合的方式,进一步解读古诗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小诗一首”导入(“一丛绿竹?/?扎根在山间的泥土?/?风霜和雷霆中?/?怀着对土地的热爱”),理解“意象”,了解“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
师:在古诗中,作者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常常选用多个意象。例如,我们在七年级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文中便选用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夕阳”多个意象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愁苦与挣扎,我们称这样的多个意象为“意象的组合”。今天,我们就通过阅读一组群文来探究古诗中的“意象之美,古人之思”。
二、读诗歌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节奏。结合学生的朗读情况,予以点评。
三、读情感,感知意象类别
师:“诗以言志、抒情”,万般滋味在笔端,三首诗歌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表达陶渊明渴望归隐田园及获得自由的欢快;表现了柳宗元对清高傲岸、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追求;表现从军将士归途中百感交集,有历经离乱终于返乡的喜悦,也有对世事无常的隐忧。)
师:你是从哪些景、事、物或者关键词句中,读出了这样的情感?
(预设:1. 直抒胸臆与意象抒情。2. 选择的意象:羁鸟、池鱼、南野草屋、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远人村、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鸟飞绝、万径无人、孤舟、蓑笠翁独钓、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戍卒归家。)
四、分析意象的组合及作用
活动:自由朗读三首诗歌,想象诗歌中所写意象,利用“时间、空间变化分析工具”分析意象的组合关系及作用,具体可结合以下两个问题展开思考。
1. 诗歌中选用了多个意象,作者是怎样铺展开来?
2. 三首诗歌中意象组合的关系各有不同,尝试从作者表情达意的角度思考这样的组合有什么作用?(例如:田园生活是陶渊明一直以来的追求,茅舍草屋、榆柳桃李、南山原野、犬吠鸡鸣,或许在高贵的世族文人眼中平淡无奇、难登大雅之堂,但在作者笔下却有着盎然的诗意。作者乐此不疲,将画面慢慢铺展,为什么?)
表1 《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远近景分析
明确:
1. 这些意象由近到远、连续出现,共同组合成作者笔下的“归园田居图”。因此,意象并置(并列)指的是几个意象直接并列地连接在一起,共同组合画面。
2.相比《饮酒》中的“采菊”“南山”“东篱”“飞鸟”,归园田居(其一)》中密集的意象并置营构了清净质朴、恬淡优美、富有生活气息的田园生活画卷。
3. 前四句诗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作者经历门阀士族争斗,在出入、进退上的一段经历:
性本爱丘山 → 误落尘网 → 思归 → 归隐田园
师:从中我们体会到,作者刚归隐田园时愉悦闲适的内在情感和质朴心灵,作者的情感不断被渲染。古诗最后一句总结、赞美归返田园的生活,情感达到高潮,表达了作者长久的愿望得以实现的欢喜、畅快。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多个意象并置的作用在于开拓画面、渲染情思。
表2 《诗经·采薇》中时间变化分析
明确:
1. “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这对意象形成对列。离开时,春日融融、杨柳摇曳;归来时,雨雪满天、风霜刀剑;由脉脉温暖到苦寒难耐,由点点希望到心火已灭,由蓬勃青春到苍颜白发。对列式关系指的是意义相冲突的意象放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
2. 两组意象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出主人公归途中的百感交集,既有经历战乱后返乡的喜悦,也有不胜今昔、物是人非的隐忧。因此,对比式意象组合的作用在于对比反衬、强化情感。
表3 《江雪》中的远近景分析
明确:
1. 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在天寒地冻、白雪无垠的江天之下独自钓鱼,泰然自若,“人”在这不见一丝生机的绝境下成为自然中的一个点,点燃整幅画面。所以,蓑笠翁与其他意象之间构成主次关系,其他意象对主体意象起到烘托陪衬的作用。
2. 广阔的千山是寒冷枯寂的世界,衬托出渔翁在寒江之上的孤独坚守的坚忍意志。在渔翁身上我们看到了柳宗元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相反,如果我们只是孤立地看渔翁这个意象,就很难有这样的认识。因此,主次式意象组合的作用在于烘托陪衬主要意象,丰富诗歌的意蕴。
五、整合
“阅读时解剖和会通的前提是‘鸟瞰’,即使通过意象这样细致的诗歌单位解读诗词,也不能把诗词肢解开来。”——梁启超
在古诗词教学中,不能将意象孤立起来进行分析,关注意象之间的关系,进而连缀意象、组合画面,沿着诗词思绪的来龙去脉,全面把握诗词的情思。根据“时间、空间变化分析工具”,我们得以总结出以下三类意象组合方式的作用:并列式意象组合方式的作用——开拓画面、渲染情思;对列式意象组合方式的作用——对比反衬、强化情感;主次式意象组合方式的作用——烘托陪衬、丰富意蕴。
六、学以致用
运用意象组合的相关知识鉴赏杜甫的《叹庭前甘菊花》,两人一组,自选方法,完成导学案表格,找出这首诗中意象组合的方式,并明确其作用。
1.“甘菊”是 这首诗的主要意象,“青蕊”“重阳”“花烂漫”“大枝叶”“风霜”为次要意象,烘托“甘菊”的形象——开得不是时候、不是地方,错失了最好的绽放时间,难以得到人们的赏识。联想诗作背景,杜甫参加科举考试而落第,又因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赏识而待制集贤院,仍未获一官半职。作者生不逢时、空有抱负却不被赏识的情感与“甘菊”这一主体意象相互融合。
2. “檐前”的“甘菊”与“篱边”的“众芳”“中堂细琐”是一组对列式意象。篱边细碎琐屑的花被摆在中堂,庭前的“甘菊”却因根扎得不是地方,不被人珍视。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人们采撷细碎琐屑的野花,却遗忘了风霜下的“甘菊”,有如此傲骨却难被人发现,以“细琐”反衬“甘菊”的不受重视,更可叹。与前两句相比,此处悲情更深。
综述
尊重文学作品的完整性,在分析诗歌意象时,注意意象组合的问题,做到化零散为和谐、化抽象为具体,才能让我们真实地感受更具体、细致、丰富的诗意内涵。
(本文首发于《全视界·教育》2022年9月刊。作者单位:刘祝君,重庆树人教育研究院;任娅,重庆万州南京金陵中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baike/75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