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30年前,我就期望能以周人和秦人的视角,去观察和体验岐山脚下为他们带来发展与繁荣的那片神奇土地。2019年8月,我终于得以怀着无限的思古之幽情,徜徉于这片深邃无底、望不到边的文化景观的海洋之中。
作为中华文化定型时期(约为秦汉时期前后)各朝代的核心领地,这里的日月星辰、大地景观,乃至生命万物的信息,都已融入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中,深刻影响着他们认知、适应、再现和改造自然及创造世界的方式,涵盖价值观、审美观和地理空间与方位的认知等——简言之,这方土地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形态。
我的此次观察和体验之旅沿四条线路展开。第一条是沿着周族的迁徙之路,即从北方的旬邑南迁至豳州,再到岐山南麓的周原。这是周人作为农耕部落,为躲避北方强悍游牧部落而不断寻求庇护的生存之路。我幻想跟随周先祖公刘和古公亶父,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相地开垦、卜宅定都。正如《诗经》中《大雅·公刘》和《大雅·绵》所详细描绘的那样,作为部落首领,公刘和古公亶父沿着河流廊道,穿越山间盆地,环顾四周山峦,在找到安全的潜在领地之后,便登上四周高地,俯瞰河谷绿洲,欣喜于获取了丰腴的土地;再下至平原,沿山泉溪流溯源而上,断定有丰富的水源;再丈量土地,开田地以播五谷,夯土基而筑宫室。这种对农耕生产和生活环境的观察体验以及对盆地型领地的偏好,最终通过《诗经》《易经》等古老经典著作的传播,成为后世表达理想空间格局的意象。
第二条观察线路是跟随日渐强大的周人,沿渭河一路向东,冲出关中,横扫中原,攻灭商,定都镐京。所谓“余其宅兹中国”(见于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这也是“中国”二字最早的铭记。正如周文王被囚禁于羑里城而演绎《周易》,并将周族在岐山脚下的关中盆地对农耕生活和环境的观察与经验进行整理一样,我们有理由论断“中国”或“中央之国”的领地意象——建立于四周皆有边界的盆地中的都城,即自此形成,而后随走出关中的周族领袖传至中原大地而铭于文。
第三条观察线路是向西沿汧水(今千河)溯流而上,寻找秦人发迹的源头。途经千河与渭河交汇的“汧渭之会”,穿越关山崎岖的峡谷——这是中国地理中从第二级阶梯向第一级阶梯过渡的景观甬道,仅30公里的行程之后,海拔便从900米攀升至2200米,行至秦非子牧马之地。秦非子因精通养马之道,受周孝王之命在汧水与渭水之间肥沃的天然牧场主管牧马,深受赏识,继而获封岐山以西的狭小地带。经过数百年励精图治,秦国以其强悍雄风,取周而代之,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同时在周朝的“中国”领地意识基础上,更深刻地实现了货币、度量衡、文字、交通工具等的统一。秦人的这条发迹之路,也给农耕民族以温顺避让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注入了坚韧与剽悍之风。其后的汉王朝更是将秦横扫六国的气魄发扬光大,据称此时关山一带牧养的马匹数量达30余万,作战军队借此完成了由步兵为主向骑兵为主的转变,可实现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成就了卫青、霍去病等开疆拓土、纵横漠北、却匈奴于千里之外的丰功伟绩。
这处连接关中与西域的景观也为中国文化的艺术形态注入了骨感和峻美之气。事实上,划分中国两大自然地理区域、界定农耕与游牧两种文化的关山,经过无数诗人的描绘,在中国文学中已被泛化为象征远离故土、戎马征战和战火硝烟的符号,表达为“远方”(Far)和“崇高”(Sublime)之意。这种崇高也通过五代后梁的山水画家关仝的画笔表达了出来。关仝师承北方山水画派鼻祖荆浩,并青出于蓝,以其“关家山水”独领风骚。其代表作《关山行旅图》冠绝当代,为后世临摹效仿,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山水美学。画中山峰迭起、溪谷幽深,栈道险绝、驮马凄凉。这里所表达的“崇高”与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表达的理想农耕环境的“优美”(Beauty)完全不同。至此,象征闲适安宁的“优美”和象征为生存而抗争的“崇高”在中国文化中实现了完美平衡。
第四条观察线路是从海拔约500米的渭河谷地一直攀升至海拔3771.2米的秦岭主峰——太白山。沿太白山的主要溪谷汤峪拾级而上,一路可感受幽谷深处的神秘莫测和生命万物之丰饶。据称,峪口汤泉可治百病,所见之草皆可入药。及至山顶,大面积的冰川遗迹(通常为白雪所覆盖)和冰斗湖映入眼帘,其景观与盆地、平原景观迥异。由此俯瞰关中盆地,城郭了然、尽收眼底,大有身处绝顶瞭望凡尘的感觉。无怪乎《尚书·禹贡》谓之“惇物山”,《汉书·地理志》称之“太乙山”,均是对太白山的丰饶与宛若仙境的表达。
据传,岐伯尝味百草即发生在太白山一带,而“药王”孙思邈则长年隐居太白山中,采摘草药,研究药物性能。我个人认为,传说中的名山昆仑山即以太白山为原型:高峻非羽仙不可即,更有怪兽神鸟、不死之药、琼浆玉液和王母瑶池等。这无非是周人、秦人及其子孙后代将白雪冠顶的太白山表达为可满足人世间一切欲望的仙境而已。因而,太白山即昆仑仙境,便成为兼有奇特理想和世俗欲望的完美表达。
正是周人和秦人对岐山脚下这片土地的认知与探索,包括对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领地的观察和体验,以及对美和未来世界的向往和畅想,才有了他们对理想景观模式的表达,进而发展为“中国”这一理想领地的意象,以及对崇高山水和昆仑仙境的艺术表达。而由于周朝和秦朝在中华文化定型时期占据着决定性的地位,对岐山脚下这方土地的景观体验,也注定会在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形态表达中发挥关键作用。
(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本文)
作者简介
俞孔坚,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曾获得多项国际重要奖项,9度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年度设计奖,其中2次获得年度杰出奖、3次蝉联世界建筑节全球最佳景观奖,3个设计获国际建筑奖;还曾获得ULI全球杰出奖,2011美国建筑奖和中国第十届美展金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2019年8月,应宝鸡市委、市政府邀请到宝鸡对文化旅游景观进行了两次考察。考察结束后,俞教授写下了这篇文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baike/53778.html